2012年5月5日 星期六

尋路青春5–3/楊照

遲來的陽光之歌
孤獨、走路、深山、一條不可能不應該存在的路,這些都是我少年時認定跟詩有關,最浪漫的元素……
那是在洛韶,我幾乎一夜沒睡。房間裡沒有一點燈火,其他鋪位隱隱約約傳來沉沉的呼吸聲。或許有人打呼了,但我不能確定。因為耳朵裡滿滿是立霧溪的水聲。
房間窗戶是開著的,我從上鋪坐起來,外面也都沒有光,顯然整座山莊切斷了主要電源,只看到完全的黑,不過卻是濃淡不一,塊塊拼接起來的黑。我努力睜大眼睛辨識,淡一點的那塊,應該是天空,開始變濃的交界處,也許是稜線上的樹梢。最濃的,是河谷對岸一叢叢攀生在斜坡上的樹。彷彿還看得出枝葉茂密一點的樹,樹影是潑墨般渾然一片,旁邊陪襯了細密點狀組構成的另一種黑,沒有那麼茂密的樹吧!我還試圖分辨樹影是否有被風拂吹過動搖的跡象,這塊黑和那塊黑曖昧游移著它們的邊界……
看不到谷底的溪流,然而溪流就在我身邊,比任何看得到的東西更明白明確。我腦袋中浮現「眼見為憑」的成語,愉悅地在心中否定了這成語的效力。不見得要「眼見」才能「為憑」,立霧溪以其豐沛的夏季水量,滔滔發響,流過我身邊,那嘩嘩然泠泠然落落然不斷變化的聲音,包圍著我,用不容一點點懷疑的姿態,伸張證明了它的存在。和時間一樣不容懷疑、不容輕忽的存在。
那是個詩意的夏天。我離開了台北的燠熱,在中橫山林裡躲了整整十天。像個偏執狂般,我報名了兩個梯次的中橫健行自強活動,一個梯次從梨山走到武陵農場,另一個梯次再從武陵農場走到花蓮。
死黨們只願意跟我報梨山那個梯次,他們都覺得十天太多太神經了。都是中橫,而且都是早上背起背包出發,一直走到傍晚,幹嘛要走十天?沒人陪我,我還是堅持要去,心裡還有點悲壯的情緒──「你們都不去更好,我可以一個人孤獨安靜地走,孤獨安靜地跟我的詩在一起。」
孤獨、走路、深山、一條不可能不應該存在的路,這些都是我少年時認定跟詩有關,最浪漫的元素。
當然,我不可能真正孤獨。救國團安排的自強活動熱鬧得很。早上要讀訓,晚上有晚會,中間還穿插各式各樣的比賽,所有行動以小隊作單位,不准脫隊。更糟的是,在那個計較學歷文憑的時代,不管用什麼方法選,念建中的,就是會被選上當小隊長。小隊長要整隊要點名,有時還要充英雄搶先幫隊上的女生背背包。

兩個梯次,我都當了小隊長,也都儘量合群地參加了所有團體活動,除了不那麼熱心和最漂亮的女生接近,寧可跟別的男生並肩走,或去陪伴隊上看起來外表最不起眼的女生之外,看起來就像個跟別人都一樣的高中男生。
然而,我偷偷想像著自己的另一個不為人知的祕密身分,那就是詩的學徒。這是我給自己選擇的訓練場,大自然,天與雲與高山與溪澗,是教室也是考題也是老師。漫長的健行過程中,總有安靜下來單純走路的時刻,我就自覺地從平庸的高中生身分脫離開來,在沒有其他人察覺的情況下,進入我的神祕角色裡。

光是這樣想像地穿透在現實與詩意空間中,猶如魔術般變換身分,就夠讓我感覺到戲劇性的興奮了。最常是下午,睡過午覺醒來,整隊重新上路,陽光烈烈逼著大家緊挨著山壁邊求一點陰影,上午的疲累還未消散,下午的精神仍然有待被喚醒。那是話最少的時段,而且只要走進陽光中,就可以避開小隊的其他人,別人不會想曬太陽的。

其實,那樣的太陽很好,熱中帶有涼涼的風,像是一個壞脾氣的人老去了,不免還是會有自己都收束不住的仁慈流露出來。我想起瘂弦詩裡用的「老太陽」,太陽也是會有年紀的,或者說,詩幫助我們感受到太陽的年紀。

太陽老了,光陰暗了,時間慢慢地鏽蝕了它的機器,像是捲錯速度的影片,一切突然變得溫吞,就連殺人的刀舉起來,都缺乏了威脅,我們相信,在刀落下來前,還有空檔好好抽根菸。

我抬頭看著太陽,一邊在腦中記錄這樣浮現出的句子。接著分歧的課題同時湧來,讓我有點錯亂慌張。是應該追索著抽菸的想法,鍛鍊下一個句子,還是應該先記錄抬頭眼中出現的層疊巨木創造的感受?想了一下,挺挺胸,該試試更難的挑戰的,菸與巨木,沒有理由必定要分開,不是嗎?

所有的樹葉,都化成了煙,他們渴望風一般的翅翼,所以總是擺出朝上的姿態,有一天,風來了將他們統統化為上升的煙,山谷裡飄滿了綠色的霧,看起來,每一棵樹都是一根根綠色的菸,而山,就是那群聚的巨人,一起在抽菸,談著,談什麼呢?談太陽老了,光陰暗了,時間慢慢地鏽蝕了它的機器……

我得意極了,通過了一道詩的考題,得到一些可以當作詩的草稿的句子。再下來,大自然給的下一道題目,是跳躍在溪水上的粼光,我離開縱列的隊伍,走在靠溪的那邊,正要開始想我的明喻與暗喻時,隊上一個成功高中的男生靠了過來,衝著我說:「你有沒有覺得第六小隊的女生最漂亮?」瞬間,像是聽到午夜鐘聲的仙杜瑞拉,我從詩的學徒又變回了無趣無聊的高中生,勉強回答:「有嗎?我沒有特別注意……」成功的男生還要補一句:「我明明看你老是往她們那邊看……」

還好,夜裡,溪水自己來找我。把我喚醒,讓我在別人的黑夢中,卻聽見下午的細碎晃漾陽光。是的,我聽到,聽到溪在歌唱,唱一首遲來的陽光之歌。

●選自楊照《尋路青春》,近日將由天下文化出版。


作者:楊照
出處:【2012-03-26/聯合報/D3版/聯合副刊】

2012年5月4日 星期五

尋路青春5–2/楊照

最早體會到的永恆
如果沒有舅舅及時大吼奔出,就沒有我了。這也是我思考生命的開端……
我最早有印象的公車,是44路。站牌在我們家巷口林森北路上,站牌下有一家雜貨店,店門口擺一張小桌,順便賣車票和報紙。那時候錢幣的單位裡還有「角」,公車成人票一元五角,半票八角。票券是長條型薄薄一張紙,萬一車子很久等不來,媽媽都要叮嚀車票不能老捏在手裡,手心多出一點汗,車票就會被泡軟泡爛了,那樣輕則挨車掌白眼,嚴重時還會被車掌拒收因而上不了車。
44路車從林森北路南下,經過熱鬧的南京東路口、長安東路口,就遇到了寬寬的鐵道。車行地下道挖通前,每次經過都一定要等火車,等到天荒地老,等到每次媽媽都要提高音量抱怨,每次爸爸就再解釋一次,那裡是調度機房所在處,隨時都有火車來來去去。
過了火車鐵道,突然間,車子好像走進一個神祕的異鄉,兩邊的房舍燈光愈來愈稀疏,一直到完全不見了,代之以兩堵向前無限延伸的水泥高牆,遠遠才有一根的路燈似乎就掛在牆上,除了牆頂綿延的鐵絲網之外,照不亮其他什麼東西。車子越走越快,可是景物卻都沒變化,讓人懷疑自己在一座鬼魅的洞穴裡。
那是早年的聯勤總部大營地。從東門一路伸展到南門,硬生生隔開了北區和南區。軍方勉強答應,讓林森南路從營地中央穿過,馬路兩旁再築起又高又厚的牆,才會有那樣古怪的行車氣氛。這塊地,到我上國中時,蛻身一變,變成了中正紀念堂,林森南路不能再從中央穿開過去,就從仁愛路之後,鑽進地下,在地下的狹仄空間中走,竟然維持了原本洞穴式的感覺。

還好洞穴總有盡頭。那時候,不曉得洞穴盡頭再看見人間燈火的地方,有羅斯福路有南海路,更不可能知道羅斯福是誰,也不可能預見到後來會有三年時間在南海路上來回走動,上學放學。那時候,只知道洞穴走完,就快到南昌街,就快到舅舅家了。

南昌街跟我們住的雙城街一樣熱鬧,甚至更熱鬧。雙城街上也有賣果汁的小攤小店,但爸媽從來不會讓我們去買果汁。可是在南昌街上,過了寧波西街,爸爸會停下腳步,讓我們每個人買一杯檸檬汁,看歐巴桑拿出重重鐵製、形狀怪異的機器,將切開的檸檬放進去,把手一壓,檸檬汁就可以倒出來了。黃白檸檬汁倒進杯裡,給人特別的安全感與幸福感。
安全感與幸福感,還來自於從舅舅家開在南昌街上的文具行,看十公尺外的福州街口。舅舅總是忍不住一次一次反覆地說,說我三歲那年,在店門口玩,聽見賣烤番薯攤車搖著啦啦叫著的竹具過來了。我說要吃烤番薯,正在招呼店裡客人的舅舅隨口答應了一聲,忙完回頭看,咦,怎麼小孩不見了?舅舅趕出來,看見小孩正朝馬路上衝過去的背影,舅舅連忙追出來,口中大喊:「有小孩!有小孩!」在那個繁忙路口上,所有的車輛被舅舅的吼叫聲硬是凍結住了,只差幾公分救下一條小性命來。

我一直都相信,如果沒有舅舅及時大吼奔出,就沒有我了。這也是我思考生命的開端,我無法不去想,「沒有我」究竟是什麼意思?我不在這裡,不在這個生命裡,會在哪裡?不是我的我的生命,到底如何理解?那個年紀,我當然想不出任何答案,可是我卻清楚記得,只要每次思考這明明不會有答案的問題,心中就會湧現出對於竟然還有「我」能夠在這裡思考這件事的溫熱安全感、幸福感。

過了許多許多年,這份安全、幸福感都沒有消失。我喜歡讀哲學與哲學史,看不同的人如何試圖探索生命的根源目的。對於「生死」,我始終缺乏真實的感受,但對於「如果不是這樣的生命?」我卻始終好奇。我回到三歲時,其實完全沒有記憶的南昌街、福州街口,彷彿看到自己在廣闊的馬路中間,介於這個生命與另一個無從知曉的生命之間,兩個生命的恍兮惚兮搖動中,被舅舅決然地拉回這個生命,告別了另一個生命的所有一切可能,包括想像的可能。

而我是如何感激這個生命的復歸。文具店外一盞四十燭光的日光燈點起來,舅舅將小桌搬出來,擺上棋盤,邀爸爸對弈。我看著他們一手一手移動棋盤上的棋子,心中篤定,這盤棋或許爸爸會贏還是會輸,不過一晚上下下來,爸爸贏的盤數,固定總是舅舅的兩倍,這是不會改變,無論如何不會改變的。變動中的不變。

我於是錯覺,爸爸和舅舅這樣對坐下棋的情景,因而也不會改變。我們總是會搭44路到南昌街,喝完一杯檸檬汁,進到舅舅的文具店裡看舅舅將最新的玩具或鞭炮搬出來現寶,聽媽媽跟外婆總是在親近討論中夾雜爭執的對話,然後看爸爸和舅舅一次次挪動那棋盤上的棋子,得到同樣不變的輸贏結果。

那是我最早體會到的永恆。永恆不是靜止,永恆是變動總會回到原路的安全。我希望南昌街上眼前看到的,就是永恆。

‧選自楊照《尋路青春》,近日將由天下文化出版。


作者:楊照
出處:【2012-03-25/聯合報/D3版/聯合副刊】

2012年5月3日 星期四

尋路青春 5-1/楊照

在驚愕中成長

逛書街最大的麻煩是,你喜愛但捨不得買或買不起的書,會一而再再而三出現在不同的書店裡,反覆考驗你的抗拒能力……

高中一年級,第一次到學校辦完註冊手續,回到家,將帶去註冊剩下來的錢交還給爸爸,爸爸鄭重其事地從中間抽出五張一百元鈔票,正式告知我,過去每個月兩百元的零用錢,從那天開始,增加為五百元。

如果沒有重慶南路,沒有放學散步經過重慶南路的習慣,我想這樣的零用錢額度,應該會讓我高中三年過得很不錯吧!反正每天吃飯有便當,學校費用可以另外支領,就只剩下每張六十元的公車月票固定要從零用錢裡支付了。每天到餐廳多買一個饅頭夾蛋不過十元,看一場電影學生票也才七十元吧。

但是卻存在著重慶南路,和重慶南路所有的誘惑。應該這樣說吧!重慶南路是我人生經濟學的第一課,讓我開始清楚意識到要用有限資源去追逐無窮慾望的痛苦,以及思考應付這種痛苦需要的智慧。

重慶南路一整排的書店與書攤。在那個還沒有金石堂和誠品的時代,我們不是逛書店,而是逛書街,從這家書店走出來,馬上再走進另一家書店。有些是像「中華」、「世界」、「商務」那樣的老字號,店裡賣的都是自家出的書,別的地方不容易看到。可是也有像「建宏」、「三民」、「文化」、「大中國」等綜合書店,店裡同時陳列許多不同出版社的最新出版品。
逛書街最大的麻煩是,你喜愛但捨不得買或買不起的書,會一而再再而三出現在不同的書店裡,反覆考驗你的抗拒能力。例如說傳記文學出版了劉紹銘等人合譯的《中國現代小說史》,夏志清教授原來用英文寫的大部頭作品,裡面講魯迅講老舍講錢鍾書,都是「陷匪作家」,甚至是「親共作家」,是我們無緣接觸的,但至少可以透過夏志清的敘述,知道這幾個傢伙究竟寫了什麼樣的東西。裡面還有一大章講張愛玲,我正在熱情耽讀的作家,夏志清講得眉飛色舞,好看極了。先在文化圖書公司翻到了這本書,一看,厚厚一本訂價超過一百元,實在買不下手。站在書架前讀了一段,悻悻然將書擺回去,走出來,到了隔壁宏業書局,跳入眼中的,赫然又是《中國現代小說史》!口袋裡的錢,不會因為從文化走到宏業就突然變多了,但被逗引起的渴望卻倍數增加。勉強忍住,再往前走,彎進店面最寬廣的建宏書局,沒走兩步,自己悲涼地嘆息了,還是那本《中國現代小說史》淺褐色的封面在架上招著招著!

老是覺得窮,覺得錢不夠花。因為重慶南路教我們體會到人生最早的財產滿足,書是一個十幾歲少年唯一能夠擁有、累積的明確財產。書店裡那些財產一字排開光溜溜地在我們伸手可及的地方展示著,然而我們能帶回家的,卻那麼少又那麼有限。

家中其他東西都是爸爸媽媽的,或家人共有的,只有書,我們自己選中買下搬回去的書,是我們的,伸張著我們作為一個人的獨特地位,因而書的多寡也就似乎直接象徵了我們生命的厚薄程度啊!
走在重慶南路上,從一家書店換到另一家書店的空檔,我們談論著如何克服有限資源與無窮慾望的巨大落差。最簡單的答案當然在對話中浮現出來──有辦法不付錢就把書「拿」出來嗎?我們寬大的夾克,或是吊在大腿邊的破爛書包,可以掩護我們將書「拿」出來嗎?需要什麼樣的快手技術,才能瞞過店員的眼光呢?幾個人應該怎樣互相配合阻擋店員視線呢?萬一,萬一被發現了,怎麼辦?

我們想了很多,談了很多,也模擬想像了很多,但最後一個問題:「萬一被發現了怎麼辦?」得不到可以說服人安心的答案,那麼其他想的談的模擬想像的,也就都沒有意義沒有用了。我們不敢。

正因為不敢,這個話題就成了我們那段時間的執迷。講來講去,不曉得是誰,用了應該稱為「逆向思考」的原則,找出了大家聽了都覺得很興奮的辦法。「我們不要偷書,但我們可以進到書店,故意裝作好像是偷書賊一樣。晃來晃去,故意把手伸進夾克裡,故意好像腋下夾了東西似的,故意沒事翻一翻書包,故意把手放入書包中……店員一定會過來要查我們的夾克和書包,我們說沒偷書,他們一定不信,我們就說:『如果沒查到你們的書怎麼辦?可以給你們搜,但沒搜到你們要負責!』他們當然查不出什麼來,那我們就大聲嚷嚷要他們賠,『叫警察來!誣賴建中學生是偷書賊!』」

這真是個好主意!或許店家不好意思,會送我們書表示歉意.或許下次看到我們去,他們再也不敢盯著我們看,我們輕輕鬆鬆就可以把書「拿」出來了。主意好到我們馬上付諸實行,就近找了一家我們知道店員最多看得最緊的書店,大家分頭進行假裝偷書的把戲,幾分鐘後,我們的演技顯然奏效了,突然之間,店裡三個店員同時起身靠近我們……

他們一句話都沒說,直接拉住我們的書包,然後就將我們用力朝店門外拉,毫不猶豫地拉向店旁邊的暗巷中。唯一一個大概因為演技太爛沒有被拉扯的同學,慌張大叫,可是並沒有引起旁人太多的關心。在暗巷中我們原本準備好的說辭與威脅毫無用處,一個個書包被那幾個惡煞翻倒過來,我放在書包裡的手錶重重敲在水泥地上,玻璃殼碎裂開來。沒有偷來的書,那三個人非但沒有絲毫歉意,還好像因此更恨我們,更想揍我們一頓。

唉,少年想像的大人世界,總是少了那麼一點沒有提防到的現實,讓少年驚愕,在驚愕中成長。 ●選自楊照《尋路青春),近日將由天下文化出版。


作者:楊照
出處:【2012-03-24/聯合報/D3版/聯合副刊】

2012年5月2日 星期三

蔣為文為什麼要接受用「中國語」寫的判決?/楊照

不是很奇怪嗎?一個因為人家用「中國語」寫作,就氣呼呼地跑到公開場合去罵人家「可恥」的人,卻欣然接受用同樣一種「中國語」寫成的判決,還認為這樣的判決「還給他清白」……

很好奇蔣為文告黃春明「公然侮辱」的訴狀,到底是怎麼寫的?也很好奇開庭時蔣為文用什麼樣的態度對待檢察官與法官?最好奇的是:檢察官、法官是用什麼語言跟蔣為文對話的?會是全程台語嗎?還是依照我們一般理解的,是用「國語」進行的?那麼,當檢察官、法官講「國語」時,蔣為文有沒有在口頭上指控他們「可恥」,還是當場舉牌說他們「可恥」?

這整件事的開端,這整件事的癥結,我們都知道(也許檢察官、法官不知道?),在於蔣為文在國家文學館的公開演講場合,舉牌罵黃春明「可恥」,牌上寫的全文是:「台灣作家不用台灣語文,卻用中國語創作,可恥」。從這面惹火黃春明的牌子,我們可以明確知道蔣為文的信念與價值,那麼,有意思的是:如果台灣作家用「中國語」創作是「可恥」的,那麼台灣的檢察官、法官,不用「台灣語文」,卻用「中國語」寫起訴書、判決書,可恥不可恥?

我實在想不出有什麼道理可以自圓其說:台灣作家用「中國語」是可恥的,台灣檢察官用「中國語」就不可恥?有什麼道理對「作家」有比較高的要求嗎?作家的作品,你不喜歡大可以不買不讀,然而法律公文書卻是強迫所有人,包括蔣為文自己,都得接受。如果蔣為文連作家用「中國語」都那麼受不了,應該對檢察官、法官用的「中國語」,更加義憤填膺吧!

麻煩哪位記者跑個腿,去問一下蔣為文,或問一下檢察官、法官,在司法過程中蔣為文可曾就「中國語」提出抗議,有要求起訴書、判決書必須用「臺灣語文」書寫嗎?更重要的,他有對使用「中國語」的檢察官、法官罵「可恥」嗎?如果他用這樣的標準、這樣的態度對待檢察官、法官,他們對這個案子還會是同樣的看法嗎?

不是很奇怪嗎?一個因為人家用「中國語」寫作,就氣呼呼地跑到公開場合去罵人家「可恥」的人,卻欣然接受用同樣一種「中國語」寫成的判決,還認為這樣的判決「還給他清白」,怎麼這時候「中國語」就都無所謂了?還有,這樣的判決到底還他什麼樣的清白了?

會場上的衝突中,黃春明回罵蔣為文罵得最兇的,是說他:「心胸狹窄,也可恥!」所以蔣為文意味著:判決證明他沒有「心胸狹窄」,也就是證明他接受了「中國語」了?

黃春明是有錯。一錯錯在對不值得生氣的人生氣,二錯錯在沒有先到法院去告蔣為文,讓「打人的喊救人」的策略得逞,先挨罵才回罵的人,竟然莫名奇妙成了被告。不過,黃春明的錯誤還是有一定價值的,至少可以讓我們思考談論:拿「台灣語文」這樣責求別人,自己卻可以輕易對充斥「中國語」的體制妥協讓步的人,應該可以算是可恥吧?

作者:楊照
出處:2012/04/05 聯合報】

2012年5月1日 星期二

孩子,培養領袖素養 照亮更多人/李枝桃

孩子:

我在許多演講中,一再提到教育對人的重要性;已過半百的我,仍感受到過去教育對我的影響。

我的父親是不茍言笑、嚴肅至極的父親,當我們跌倒時,他不准我們哭,也不會溫暖的擁抱;當成功時,他更不會顯露一絲驕傲,或是給一句鼓勵。我曾對朋友說,父親很像句號,所有的喜怒哀樂到他那裡全結束了。

但父親卻以他的身教,讓我們明白:「做事認真、做人清白」,成了我們一生任事的指標。因之,我對兩個女兒的教育,也希望成為我給他們最好的財富。

前些時候,朋友問我:在教育上最想做什麼?我告訴他,我要栽培孩子具備領袖素養,沒錯,孩子,我就是要把你們當領袖來栽培。

「把燈光提高一點,好照亮更多的人」,那個站在高處的領袖人物,是能照亮基層的人,因此需要栽培,能站在高處且願意提燈的領袖。孩子,不管將來你從事哪個行業,我絕不能在基礎教育中疏忽了給你們領袖素養的培育。

說到領袖素養,第一要具備的是有目標及理想:不管孩子與我分享什麼樣的目標,我都站在傾聽及分析的角度,鼓勵他們腳踏實地找到努力的目標,但也提醒他們要為自己負責,朝目標前進。所以孩子,國中三年希望你能建立屬於你要努力的目標,而不是他人給你的。

第二,希望你擁有的是無畏的勇氣:一個擔任董事長的朋友個頭很小,但氣勢總能壓住很多場合,我曾說他天不怕地不怕。他告訴我:不管怕不怕都需要闖的話,那就放手一闖;既然闖了也不知成功與否,就放心的闖吧!

我說放心闖未必能闖出名堂呀!朋友聽了哈哈大笑:若遭遇挫敗便退縮,如何能成為該行業的領袖?他提到自己也曾失敗,不得不在夜市擺地攤,但他依然無所懼,靜待時機再起。

「我若失敗了便怕得回鄉下種田,怎會有今日的成績?」他的笑顏中藏著一雙似鷹般銳利的眼神。

孩子,希望你們去探索那些成功者背後的故事。曾經看過一部影片,鞋店老闆看著招牌上的鞋字說:「鞋字半邊難呀!」他的太太卻樂觀的說:「鞋字半邊佳呀!」我很喜歡老闆娘的樂觀智慧,她說一步難一步佳,淺顯的字句卻蘊含人生大哲理,既然人生是一步難一步佳,那又有何畏懼?別怕,勇敢的闖出自己的人生吧!

第三,我要你們有一顆溫暖的心。我很喜歡二句廣告辭:熱情決定你的行情;氣度決定你的高度。曾經我是孤傲自以為是的人,後來身陷痛苦的幽谷中,因為他人一雙雙溫暖的手牽引,才能找到光亮的路途,也因之自己下定決心:也要以一顆溫暖的心來協助他人。

孩子,在舉辦的寒冬送暖、跳蚤市場等活動中,看到你們發揮愛心,熱心助人的模樣,我很驕傲,但更希望能讓你們了解:一個領袖,必須具備一顆溫暖的心。

孩子,不管你現今功課成績如何,但我希望你能早立目標,及時努力之外,更重要的是維持學習的熱情,學習是一輩子的事,不管你將來是士、農、工、商,都能在你的領域上努力,時時精進,並能從學習中找到學習的興味。

校長媽媽

作者:李枝桃/國中校長(南投市)
出處:【2012/04/05 聯合報】

2012年4月30日 星期一

課本裡的作家現身說法 :遠去的小王子/周芬伶

當小王子變成老王子,然後呢?


如果弟弟還活著,現在已四十幾接近五十,他死於三十二歲,1995年。


這麼多年來我們害怕提起他,不願提起他,家裡只餘留他的一幅字,大字書「望鄉」,小字書蘇東坡〈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淒然北望。」字是當年在獄中寫的,還得過獎,現掛在狹長的走道牆壁上,每回經過那裡,內心一揪不敢看,偶爾一看淚流不止,人有魂字也有魂,時時回來與你相望,過往一切如此清晰,死亡並不能改變記憶,弟弟的容顏永遠停格在十七、八歲俊美青春的模樣,永遠的小王子。

我太愛逃避現實,弟弟的一生糾結痛苦與不堪,只有以逃避作為抵抗,他們說,弟弟死了。我不相信。他們說,弟弟被火燒成灰。更多更多的謠言,我不相信,弟弟是小王子,暫時不會回來了。


二十多年前,弟弟出事逃逸,我接到他的電話,他說他好害怕,我說會幫他找好律師,要他不要怕姊姊會幫你。話說一半電話掛斷,一顆心焦急地懸著好難過,腦中不斷浮現他恐懼的臉,以及許許多多想對他說的話,在輾轉反側中,恨自己無能,也恨家庭與學校教育錯誤,我們家的錯在過於寵溺,以及父母不會管教男孩,以為女孩乖不用管,男孩也一樣,於是放任他們遊蕩亂花錢,及至變壞,也都是鴕鳥心態,躲起來不敢面對。


以逃避作為抵抗,事情只有越來越壞。


當第一句「他們說,弟弟被關起來了」浮現時,所有的句子自動湧現,控制不了的文字自然成文,彷彿另一個我在執筆,一個我說這不行。


所以如何解析這篇文章,我無法說明,自從寫完就不敢再看,但我知道這樣的文章一輩子只有一次,於千萬人中,只有少數人會有這樣的經歷,更少數人會把它寫出來。


倒是有受刑人寫來字字血淚的書信,希望有一個關愛他的姊姊。


我知道這篇文章傷害家人,但無法控制自己的筆,也不想找什麼理由脫罪,只希望有機會為受刑人做點什麼。罪與罰是一體的兩面,可常常不合比例,有些人沒罰,有些人罰太重。我弟在戒嚴時期因小罪而判十幾年,毀了一生,而刑罰並未中止,受刑人家屬被判的是無期徒刑,一個家從此破了個大洞。


後來年紀越大,發現許多朋友家中都有一個被寵壞的「歹仔」,他們沒像我弟那麼慘,家人受的苦一樣多,當小王子變成大惡魔,上演的是《大逃殺》。


弟弟還算體貼家人的心,當他知道自己戒不了毒,採取激烈的自殺手段,騎機車撞向大柱子,結果嚴重腦傷,醫生說無救了,在母親的請求下動了手術,人是救回來,然半身癱瘓,精神癲狂,送進療養院沒幾天被退,母親照顧他三年,受盡折磨,瘦了二十幾公斤,染上一身頑疾。


弟弟在一次肺炎中過世,死前對母親說:「下輩子作牛作馬報答母親。」


當小王子遠去,也許我們才得到寧靜,他原本屬於另一個太空,無法管束無法界定。一個家族的崩壞,始於一個敗家子,令我想到《百年孤寂》中的亂倫基因,讓一個家族繁衍盛大,敗壞也在滋長,一切悖德訛亂荒唐都是在繁華背後隱藏,然後是衰微,最後成為爬滿白蟻的廢墟。每個家族都有好的壞的基因,只要有救贖,還是有希望的。弟弟一直被邪惡的力量拉著走,碰不到良師益友,哪怕只有一個都可能改變他的一生,弟弟最正常的時期是在當兵時,長官喜歡他,他的表現也不錯,那長官還常到我家坐。


也許弟弟只是沒有伴,作為獨子么子從小要拜託別人陪他玩,為此結交一些狐群狗黨,他需要的良師益友只碰過一個,太少了,壞朋友多、好朋友少,自然走偏了。


還有男性青少年的暴力因子一旦被引發,更加不可收拾。


瘋狂基因也在我血液中流動,我沒變太壞,是阿姨姊妹老師的帶領。記得小學 時 老師疼我,常要我提早到校抄黑板,我為逃避苦役,謊說早上要擦全家人的皮鞋。擦皮鞋是真,那是在假日,老師明察暗訪之後,沒有點破我,只把我叫去說:「你如果能更誠實你將更完美。」我羞愧並感激,為此拚了命也要當好孩子。


愛心會令人向善,但軟弱會姑息罪惡,我們的軟弱讓弟弟走偏且無力拉回,教育要恩威並用,希望同為教育者互勉。


我不談如何解析文章,在文本開放的今日,讀者可以作各種解讀。


我要談的是「內心需要」與「美感經驗」,畫家康丁斯基說:「好的作品不是它畫得好,而是它有內在的生命,源自於作者內心的需要。」當作者遇到現實的打擊與摧逼,被逼到死角,他內心生起許多懼怕與疑惑,需要被撫慰與解答。然而常常是無人可解的孤獨,帶他到無人至的小徑,如有信仰他會遇見上帝,如無信仰將遇見內心的祈求。這些祈求構成文章,跟一般不同它具有生命感,彷彿我們也跟著作者經歷他所親見的,讓我們睜開眼睛重新看世界。


這樣說也許有點玄,簡單地說就是儘量寫自己強烈想表達的東西。


而美感經驗跟普通經驗不同可說是經驗中的經驗,十歲以前的原始經驗,十歲之後的失戀、死而復生、重大的挫折或失敗、罪孽……這些經驗獨立、完整、深刻,看來是命運的詛咒,背後卻是祝福,有人一生只玩一種東西或做一件事,可稱之為累積的經驗,其中也有美在其中。


感人的作品基於內心需求,取材於美感經驗,文字自會跟著來,常看素人作家的作品如《汪洋中的一條船》、《佐賀ㄚ嬤》一類的作品,沒有什麼技巧依然是好作品。


許多散文家常說有許多東西不敢寫不能寫,我想那一定是好題材,我們的散文道德檢驗是否太高了?以致勵志文滿天下?


美是悲劇唯一的救贖,是理想包含道德,道德小於理想,文學最美的是理想。夢想中的小王子是美的理想,現實中的小王子是醜的罪行,然而追求美而墮入醜,不是人生最大的悲劇嗎?


◎作者出考題:在我們以賞析為導向的國文教育中,多多地發揮自我想像是更重要的,如果我是 國高中 老師會出以下的非測驗題:
1.你周圍有像「小王子」一樣的人物嗎?或者黑道青年、受刑人、受刑人家屬?可以揣摹他們的心情寫一短文或一封信嗎?
2.文中愛逃避現實的姊姊與小王子有何不同?用自己的故事改寫一則童話或神話。
3.兩篇《小王子》的比較。


作者:周芬伶
出處:【2011/08/02】 (聯合報三民版高中國文第三冊第八課〈小王子〉)

2012年4月29日 星期日

追尋心裡的星空/幾米

幾米今年已經滿50 歲了,但總看起來孩子氣。他40 歲才開始創作,開筆算晚,入行資歷也才走到「青少年」階段。


用繪本吃掉成人世界的怪獸


坐在安靜的工作室裡,幾米呵呵笑說自己已經到了「老年危機」,但他根本不顯老態,他母親曾提過一則糗事,「幾米看起來足少年,伊三、四十歲去看電影,收票的還問,啊,你有沒有滿19 歲?」前一陣子他和女兒還迷上騎馬,三天兩頭享受奔馳的快感。


如果說,今天的幾米和過去的幾米有什麼差別的話,那就是他變得更加強壯,眼神、談話有種令人舒服的自信。


他是華人世界最成功的創作者之一,他開創「成人繪本」文類,也是台灣版權銷售最多的作家,更是暢銷書的常勝軍。


去年9 月,幾米共有7 本繪本及文字作品,分別攻占誠品「休閒.趣味」及「華文創作類」類排行榜前十名,創下台灣作家空前(也可能絕後)的紀錄。去年底,他的地下鐵插畫,熱鬧繽紛地進入南港捷運站,成為人人驚嘆的公共藝術。


成人繪本外,去年他還正式跨足童書,首次和英國合作出版的童書《吃掉黑暗的怪獸》,更由世界大師級童書作家、評論家Leonard Marcus 撰寫大篇評論,登上《紐約時報》周日書評專刊。


不僅刊頭刊登幾米創作的「怪獸」,文中還特別提到「來自台灣的插畫家幾米(Jimmy Liao ,a Taiwanese illustrator)」,這是台灣作家少有的際遇。


最近,他將出版他的第30 部繪本《星空》作品,這本書也是他自1998 年《森林裡的祕密》開始創作的第9 部長篇。


用故事標示生命歷程


幾米說,「我所有的書都和我的生命有關,」隨著女兒長大,他筆下的人物也變化了。幾米的女兒,今年12 歲,以前幾米去學校接女兒,她總是不顧老師阻止,衝出教室,像小狗撲到幾米身上。「現在,她不准你在學校接她,在路上不能跟她手牽手,坐計程車,頭老是看窗外,唉,她已經變成很酷的女生。」最近她女兒會突然悶悶不樂,對幾米說:「爸爸,我那個感覺又來了。」幾米問:「啊,什麼來了?!」女兒回說:「就是那種......什麼都不想理人家,非常非常寂寞的感覺。」


這種寂寞女孩的感覺,也走進了幾米的新作《星空》。這是一本關於孤僻女孩和一個沉迷畫鯨魚的男孩逃離大人世界的故事。


多年前,幾米在報紙讀到一則社會新聞,一對少男少女逃家十多天,然後宣稱兩人什麼事都沒有發生。幾米被這個新聞打動,腦際浮現一個「少男少女出走逃亡」的故事,「因為每個心裡都有一塊不被理解,同時自己也不明白的東西。」他說。


過去4 年,幾米零零星星畫了10 張各自不相干的作品。他幾次試著要把這10 張圖發展出一個完整的故事,都沒有成功。這疊畫稿被閒置很久,連他都忘了,直到去年1 月某天,幾米在雜亂的畫稿堆中,瞥見正好擺在最上面的這些圖。


他忽然覺得彷彿什麼召喚他,他心生憐愛,用父親口吻說:「啊,爸爸秀秀(他雙手比出愛撫疼惜的樣子),我今年要把你們做出來。」


想像力的接龍遊戲


但這10 張沒有必然關係的畫作,如何發展成為一個完整的故事?


之前幾米的《幸運兒》、《藍石頭》都先寫好大綱,畫出草圖,然後再一張一張畫出來。但這種做法,這回卻完全不適用。


他說,「我要處理很多『斷裂』,為了屈就原本這10 張的限定,我會想很多可能的接續方式,衍生出奇異的東西。」


這種創作方式,逼他跳脫過去按部就班的做法,他得從每一張獨立畫面下手。


幾米分別在不同時間畫了少女少男一些故事,好比,他先前畫了一張迷宮中的男孩,卻還沒想到要串什麼故事,但吸引他的是,「我們眼中青春這麼美好,但青少年內心的迷宮又戰鬥得這麼恐怖。」


另一張,兩人受傷到醫院,分別站在急診室門口兩側,茫然看著前方。


幾米每天把這些看似不相干的圖,反覆翻看,「我看著一張圖會想說,嗯,它一定有東西在等我,雖然我不知那故事是什麼?」


很長一段時間,幾米沉溺在編故事的快感裡。他在桌上攤開五、六本不同階段的「假書」,裡面滿滿的速寫,完成的和未完成的彼此交錯,幾米多次黏合撕開,有幾頁早硬如紙板,有些紙長出皺褶毛邊,見證幾米蘊釀作品漫長過程。


有時他完成了幾個段落,又因為不斷像洗牌那樣撮來撮去,重排故事,又得增刪畫面。有時抽出一張,後面就得全部重排,「洗牌洗到一定程度之後,它們會開始像『碟仙』那樣動起來,我就會感覺到,故事來了、來了。」他笑出來。


《星空》這個故事從一個寂寞的少女開始,她的父母感情不好,她想念住在山裡的爺爺。不快樂的她,爺爺送來給她的小象,她用魔術把牠變成大象。爺爺去世了,女孩不願去參加喪禮,因為她的悲傷是自己的,「我不喜歡在別人的面前流淚。」


老老實實說故事


幾米翻著書稿,自問自答,「爺爺為什麼一個人住在山上?也許和少女的爸爸有問題,媽媽又和她有怎樣的關係?」每個畫面都是暫時的答案,引伸新的疑問,推動故事發展挪移。
少女的家很冷清,她常拿望遠鏡往外看,看到隔壁房子出租,來了一個神祕的男孩。女孩偶爾聽到他躺在屋頂唱歌,大多時間關在房裡畫鯨魚。


「男孩為什麼常常搬家?也許他爸爸躲債,或是在漁船工作?也可能是不被接納的外國人。」而男孩瘋狂畫鯨魚,也許是眷念那始終成謎的船員父親。


男孩飄泊不定,不斷轉學,不願交任何朋友,也不在乎任何同學關係。直到遇到了這個少女,她在一場鬥毆中靠魔術救了男孩,兩人到醫院包紮傷口,開始有了交集。


女孩原來不解男孩為什麼一到下雨天總要淋雨,後來她了解到,淋雨竟然神奇地帶來一種無可言喻的自由快感,男孩也開始感到被別人了解。兩人原本各自封閉的世界,有了美麗的交集,少男少女的相遇讓兩人最後相約出走,逃開成人世界。


幾米說,「每個人都很殘破,故事卻可以不斷勾串,縫補和追尋。」他像玩一場神奇的魔術,原本這各自獨立的10 張圖,最後像細胞開始分裂,一下子彼此擴散,又互相銜接。


故事最後,女孩帶領男孩回到山裡爺爺的家,終於看到了無以倫比的美麗星空。讀者會突然恍然大悟,原本之前少女房問掛著梵谷的「星空」,是她眷戀爺爺的線索。


幾米說,「我必須把每張畫面的內在關係講清楚,不管讀者有沒有覺察。我覺得就是老老實實地說一個故事,而不是渲染自己的才華或技巧,這些東西都沒有真實感。」


即使讀者未必注意,每一朵花,一株樹或是一個紅氣球,每個畫面,幾米都奇妙地留下另一張畫面的線索,成為彼此包涵、融合一致的內在世界。


當幾米「老老實實」把斷裂的故事,密合縫補的同時,書裡的少男少女也完成了他們的追尋。幾米不禁感嘆,「唉,我發現我所有作品,說的都是『追尋』的故事,都在追尋一種不是現實的東西。」


最後,女孩出走歸來,生了一場大病,她再也不能變魔術了,她成為大人。幾米說,「她必須面對生命中真實的殘酷,繼續往前進,這就是成長。」


挑剔自己的創作者


幾米前後用一整年讓《星空》由10 張圖,發展出134 頁的長篇,展現一個結構細密有如小說的故事。


幾米說,「當你進入飽滿的創作狀態,生活裡的每一件事都可以成為靈感。」小時候,幾米祖父過世時,他親戚大哥哥正好處在叛逆期,拒絕出來拜跪,幾米當時感到震撼不解,「他是長孫,怎麼那麼不孝?」如今他能體會這種心情,「因為小孩會看穿大人的世故。」這種青少年的心理,成為畫中女孩的個性展現。


《星空》裡的男孩有濃重的自閉傾向,幾米身邊也有不少朋友的孩子是自閉兒,其中有一個對所有的鯨魚都很清楚,但對其他事情毫不關心。


而故事裡少女少男滿不在乎的在雨中淋雨,更活脫脫是每個人童年的經驗,幾米說,「我女兒帶傘,但從來不用,她會和同學在雨中這樣跑,她們背包裡一定有雨傘、雨衣,但從來沒有打開來過。」


多年前,幾米為一位女孩簽書時,女孩對他說,她在爸媽離婚的前一晚,坐在客廳沙發念《向左走.向右走》給媽媽聽,度過這個家庭完整的最後一晚上。幾米很不忍心,低聲說,「她父母最後還是離婚了,但只要想到她們母女一起讀書的畫面,就覺得很有力量。」
這個令幾米傷心又感動的經驗,成為書裡的一頁風景。女孩的父母最終也真的離婚了,她和媽媽無言地望著窗外飄落的雪花,畫面寧靜而哀傷。


幾米自評說,「我覺得,現在的我作品更複雜,變化更多,更像一個小說的感覺。冰山下的東西更大了一點。」


這番話對近乎病態挑剔自己的幾米,非常稀罕。幾米在週刊畫了六、七年插畫,每期還是會到書報攤,偷翻一下便很快蓋起來,「我每次都有非常害怕的感覺。怕很醜。好擔心,那一頁這次又變得很可怕。」以前他還會剪貼收藏,現在索性把整本雜誌丟到垃圾筒,他坦言「我其實很討厭我的畫」。


但是在《星空》,很多人讀後開始感到不一樣的幾米,彷彿更開放,也樂於擁抱希望。幾米說,「我做《星空》時,已經創作第10 年,離我生病也已經第13 年了,我覺得疾病的陰影...(他頓了一下),我...幾乎要把這部分給擱了。」談到疾病,幾米還是難免哽咽一下,但很快點到為止。在過去,如果記者觸及這個話題,他必定當場不能自己地淚流。


絕地生出燦欄花朵


3 年前他受訪時,曾回憶95 年罹患血癌的夢魘,「在加護病房裡,我翻眼迷迷濛濛地看著暗紅的血液,注入我的體內,我在想,這是誰的血?看著我的手,發呆。沒有白天夜晚,半夜起來看著身邊太太,趴著睡著了,覺得她好可憐、好可憐。」


他更透露一段瀕死經歷,「我夢見很多鬼怪,床上床邊、躺著站著的,把我一直拉、一直拉。有一天三毛站在我床頭,不發一語看著我,她長髮紅色洋裝......」


他還搞不清楚三毛為何來找他,卻每天眼睜睜看著隔床的病友被推出去,從此不再回來,他惘惘地想著下一個會不會就輪到自己。


回家休養,他的不安懷疑更加排山倒海而來,「我一感冒就崩潰,化療完了,我又戴了一年半的口罩。拿了口罩後我又覺得自己是不是犯了致命的錯誤。」之後,好幾年間,幾米總是希望自己的紅血球爭氣一點,他掙扎求生,把活下去的希望投注在創作。


但死亡的陰影,讓他的作品無可避免地抹上一層陰翳、哀傷的色彩。即使他畫出瑰麗鮮妍、造型各異的椅子,幾米仍會感嘆「人間所有的椅子,最後都會變成一個一個墓碑。」


但是,這麼多年過去了,幾米原本想藉一本本作品,「做為生命的紀念」,沒想到最後不僅縫補了他生命的斷裂,還拯救了他,讓心靈宛如燦爛的星空。


幾米說,「創作10 年,直到這一年,我才比較願意相信我可能在某方面的才華比別人多一點點。」他有點不好意思,說得很謹慎、很緩慢,「我......我真的覺得我很認真,我真的覺得,我對創作這件事很認真。」


以前,幾米在死亡揮鞭下創作;現在,他則是被腦中不斷「湧現」的故事逼迫。他有名有錢,卻不能停下來,因為他有太龐大的創作能量。他用一種告饒的口氣說,「我覺得這10 年,我覺得好苦噯。故事一直來,我有點招架不住,我很想做,但又做不到,變得很沮喪。」他搖搖頭說,「我是不是有點強迫症啊。」


享受創作的幸福


有些很年輕冒出頭的創作者,鬧哄一陣就不見了,幾米卻顯得屹立不搖。他從不識創作枯竭的痛苦,每天清晨,他還躺在床上,靈感便匆匆來敲門。源源不絕的靈感,竟變成詛咒的恩賜,使得他必須每天從早到晚「累得像狗一樣」地工作。他太太彭倩文好心安慰說,「幾米,你最大幸福是年紀一大把了,還有做不完的創意。」


他母親每每看到他坐在桌前,從早畫到晚,也勸他「性命有數,身體愛顧。」話雖如此,幾米還是停不下來,他腦中故事號碼牌已經發到5 年以後,「有時候我會先趕快做出來,雖然不滿意,但哥哥不出來,會妨礙弟弟妹妹正常發展。」他笑著比喻。


生命真實而殘酷,但是幾米相信,所謂天才是100%的努力,沒有僥倖。「我覺得創作有一種軌道,只有專注和持續,否則會被甩出來。要讓故事緊緊扣住你,你才可以享受那種綿延不盡,持續前進的創作快感。」


在滿桌草稿前,幾米伏身揮動筆桿的瘦小的身軀,因為那股堅持有了非凡的意義。

作者:幾米
出處:【2009/04/23 30雜誌電子報】